其他
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 书写文化“两创”的山大答卷
夏浅胜春,万物繁茂,欣欣向荣。三年前的今天,习近平总书记给《文史哲》编辑部全体编辑人员回信,充分肯定了在党的领导下,几代编辑人员守正创新、薪火相传,在弘扬中华文明、繁荣学术研究等方面作出的努力。习近平总书记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殷切期待,令人鼓舞,催人奋进。
三年来,山东大学将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作为推动事业创新发展的行动指南,深学细悟习近平文化思想,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先行者和实践者的奋斗之姿,在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中勇担作为,在深度融入中国式现代化、服务教育强国建设中开启了“全面图强”新征程。
01 学术创新筑高地
扎根中国大地构建自主知识体系
咨政建言,经世济民。锚定亟需构建高端新型智库群,有力彰显高校智库在助力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作用。聚焦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强化智库建设顶层设计,探索智库建设与国家和区域发展需求深度融合的发展模式,布局建设国家治理研究院、黄河国家战略研究院、国际问题研究院以及山东省精品旅游、新材料、医养健康等一批重点智库。全国新文科教育研究中心、山东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公共治理研究院等14家智库平台入选“中国智库索引(CTTI)”,近百篇智库成果获党和国家领导人、山东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同志批示或被中央有关部委、山东省委省政府采用,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提供坚实的智力支撑。
02 重大工程树旗帜
争做文化“两创”先行者和实践者
探寻文明源流,寻找中华根脉。山东大学考古团队以田野考古为根基,聚落考古为引领,科技考古为支撑,深耕厚土,深潜汪洋,深行群山,从“礼出东方”中见证文明起源的史实。作为“中华文明探源工程” 29处核心遗址中唯一由高校负责发掘的遗址,山东大学考古团队挖掘的章丘焦家遗址确立了黄河下游年代最早的史前城址,入选当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考古专业师生参与的“考古中国”重大项目安徽淮南武王墩考古发掘项目的成果丰硕,助力武王墩一号墓东1室青铜重器群全貌呈现。与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共建“山东大学海洋考古研究中心”,在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北海基地挂牌设立“山东大学海洋考古教学与科研基地”,推动落实“一带一路”倡议和海洋强国战略。
03 弘文育贤强初心
培育堪当文明建设重任的时代新人
为国育贤,储才图强。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育人全过程,培养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坚定文化自信的时代新人。打造优质通识课程,推进优秀传统文化入课堂,建设全国首个在线微专业“古典文学微专业”,上线10门“国学经典系列慕课”,创建古典学术人才培养实验班“尼山学堂”,秉持“招得好学生、请得好老师、开得好课程”办学理念,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致力培养传承、研究、创新和传播中国古典学术的高水平专门人才。建成全国规模最大、门类最全、体系最完备的高校考古实验室群,2023年获批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获批古环境重建与生业考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考古学科入选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山东大学—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院革命文物协同研究中心,获评全国十大“大思政课”优质资源示范项目和教育部红色文化弘扬基地。
04 高端平台架桥梁
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
植文化沃土,承齐风鲁韵。深受儒家文化滋养的山东大学,与国际儒学联合会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建立国际儒学联合会山东大学研究基地,与教育部、山东省人民政府和各协同高校培育建设儒家文明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着力打造国际性学术研究与交流平台。
延续中国讲堂书院历史,融汇中西方思想文化。山东大学深度参与历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的筹备和学术组织工作,每年的尼山世界文明论坛,各大洲不同肤色、语言、信仰和国家的学者齐聚一堂,坐而论道。学校参与举办历届世界儒学大会,与韩国高等教育财团合办“山东论坛”,通过开展有全球影响力的大型学术交流活动、搭建政商学界活动高端平台,促进文化交流互鉴,推动文化“请进来”“走出去”。
文化交融,民心相通。山东大学参与共建中希文明互鉴中心并召开首届中希文明高峰论坛,融千年历史的厚度和文明互鉴的高度为一体,推动中希文明交流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推动实施“一带一路”倡议和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与法国波尔多大学组成的联合考古队,作为中法建交以来第一项中法旧石器时代考古合作项目,在法国Tourtoirac旧石器时代岩厦遗址发掘中发现了两件重要古人类指骨化石,增进两国友谊合作与文明互鉴。
新故相推,日生不滞。面向未来,山大人将不负时代,时刻牢记殷殷嘱托,积极践行“两个结合”,深入推进文化“两创”,守正创新、薪火相传,更好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在新时代新征程上不断开创学校高质量发展新局面,自信自强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筑牢文化根基。
推荐阅读:
素材来源 | 山东大学融媒体中心
人文社科院
文 | 谢婷婷 宣平
编辑 | 张计祯
责任编辑 | 蒲帅
审核 | 林竹 冯刚 苗立群